close

      新華社北京11月8日電(記者 徐磑)由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主辦的第二十三屆中國新聞獎評選10月25日揭曉。來自全國報社、通訊社、電臺、電視臺和新聞網站的299件作品獲獎。
      弘揚時代主旋律,傳播社會正能量。這299件作品,不僅是我國新聞工作者為了神聖的事業,用真心和真情譜寫出的時代強音;也是為了人民的期望,在鮮花和荊棘並存的路上,用信念和汗水鑄就的恢弘篇章。
      人民日報評論《轉變,中國道路的歷史性跨越--從十六大到十八大》以全球和歷史視野概括十六大以來十年間,中國共產黨在轉變中不斷豐富、拓展中國道路所取得的舉世矚目的優異成績,極大地激發了中國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
      新華社通訊《三西扶貧記》文字大氣厚重,以史詩般的語言生動鮮活地報道了以“三西”人民為代表的中國民眾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鬥的艱苦歷程,新聞性和藝術性強,是一部踐行“走轉改”要求的精品。
      中央電視臺消息《習近平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強調承前啟後 繼往開來 繼續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奮勇前進》以電視語言報道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執政理念、發展思路和以民族國家復興為己任,自信、堅定與擔當的風采。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直播《神舟九號航天員成功訪問天宮一號》彙集載人航天飛行任務指揮現場典型音響,生動、及時、準確地報道事件發展動態,信息量大、現場感強、解讀到位。解放軍報評論《休想攫取我國半寸領土》在中日圍繞釣魚島問題爭端的輿論鬥爭中,對日方所謂“國有化”政策進行了入木三分的揭批,有力展示了中國立場,傳遞了中國軍隊堅決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完整的聲音。江蘇廣播電視總台《選擇》,緊扣“7·21”北京暴雨事件鹽城民工兄弟從營救被困群眾獲得社會榮譽和獎勵後的浮躁中逐步回歸平和,凸現新生代民工群體自我意識的覺醒意識,感染力和說服力強。齊魯網專題《齊魯正能量之愛心幫農季》和每日新報《新幫辦》、信息日報《跑腿新聞》欄目等作品關註民生、服務百姓,傳遞正能量、履行媒體社會責任,引起廣泛反響。
      範敬宜曾告訴新聞工作者:“離基層越近,離真理越近。”在大氣磅礴、令人動容的作品背後是無數新聞工作者日復一日、深入基層、披肝瀝膽、堅持理想的辛勤付出。
      從2012年6月初開始,光明日報社組織數十名骨幹記者,並邀請部分作家,奔赴全國各地的偏遠鄉村,歷時3個月,跋山涉水,闖激流過險灘,行程數萬公里,“尋找最美鄉村教師”,將鄉村教師的感人事跡傳播開來,感人淚下,震撼人心。
      一篇《火車站見證蘭考經濟變遷》,全文894個字,11個段落,卻用了46處數字和8處人物的直接引語,這是記者童浩麟5個月內6次去蘭考,採訪100多人後濃縮出的精華。“熟諳了百姓的喜怒哀樂、所想所思、所作所為,說明你已經融入了生活。那麼,你距離發現新聞素材、報道的聚焦點已經不遠了。”童浩麟這樣說。
      腳底板下出新聞。《我心是海洋--訪最美女教師張麗莉》《老紅軍和他的三個兵》《我把光明獻給你》《老兵,回家》《“和諧搬遷”背後的故事》《北京一夜》《“最美司機”吳斌》……每一篇內容翔實,感人至深的新聞作品都是新聞工作者用腳一步步走出來,切實踐行“走轉改”要求的力作。
      深入基層的沃土也不完全是光明,激濁揚清才是對新聞理想的堅守。2012年4月15日,中央電視臺播發一則關於“有毒的膠囊”的專題,從“工業明膠”到“藥用膠囊”的華麗變身讓國人震驚,之後全國範圍內圍剿“毒膠囊”,抓獲犯罪嫌疑人200餘人;2012年12月4日,新華日報刊登了《“富豪相親”濁化社會空氣》的評論,抨擊放大物質主義的愛情婚姻觀,向社會傳遞了正能量,並讓聲稱“巡遍全國十大主要城市”的相親會不了了之;江西日報的通訊《教師簽到冊上莫名其妙多了70多人 校方公然安排在職老師天天假簽到 廣昌實驗小學教師名冊弄虛作假迎“省檢”》,揭露教育領域造假歪風的行為,確保了國家教育政策在基層的貫徹與落實……
      範長江同志曾稱贊魯迅先生“手無寸鐵兵百萬,力舉千鈞紙一張”,這恰恰也是新聞的力量,正是因為這些“船頭的瞭望者”,在人民火熱的實踐土壤中捕捉最生動的場景、挖掘最感人的故事、發現最突出的典型,用一部部新聞作品,向世界展現了一個文明、民主、開放、進步的中國。  (原標題:為人民書寫為時代放歌--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掃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qwvsqpb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