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雲霄縣江輝路有家民俗專業作坊——雲霄黃金定戲具頭盔店。幾十年來,這裡出品的頭盔不僅受到了省內外許多戲劇團的青睞,還遠銷新加坡、泰國等地。然而,與大多數的手工“老字號”一樣,傳統的戲劇頭盔店受到機械化生產的衝擊,現任“掌門人”、年過五旬的黃壽貴是這老手藝的不多的堅守者,他一直擔心手藝失傳,希望能尋找新的出路。
  純手工頭盔程序複雜
  在雲霄黃金定戲具頭盔店內,筆者看到了各式各樣的戲劇頭盔,有綠色的元帥帽、金光閃閃的相爺帽,還有各種五顏六色的服飾和道具,色彩雅麗,工藝細緻。
  受父親的影響,從小黃壽貴跟從父親到店里學習戲具頭盔手藝,他天資聰穎,學什麼都一看就會,父親逐漸把技術全部傳給了他。23歲那年,黃壽貴接替父親執掌頭盔店。
  40多年經驗的積累,也源於他對父親黃金定手藝的傳承。黃壽貴介紹說,戲具頭盔製作以純手工為主,要求精準、細密、美觀、堅固。包括設計、制模、裁圖、上膠、上漆、繞線、插花、刺繡、縫合、定型等30道工序。需要的材料工具有剪子、鉗子、鑷子、小刀、烙鐵、鐵絲等。“手工製作頭盔,要剪形、穿鋁線、上漆、做刺繡等等,程序複雜,工期也長,要做一頂最簡單的太子帽都要差不多兩天時間,何況其他複雜的相爺帽、將軍帽。”黃壽貴說。
  為了精益求精,有想法的黃壽貴並沒有繼續沿襲傳統,而是按照戲曲的需要對戲具頭盔進行大膽的改良。“以前頭盔都是差不多大小,很多演員表示戴著不合適。還有的頭飾裝飾陳舊,不符合劇情。”黃壽貴說,他經常白天做完,晚上還要躺在床上琢磨,怎麼能做得更美觀、新穎,往往一個頭盔要設計好幾種造型。
  惟一存活的戲具頭盔店
  回憶40多年製作戲具頭盔的日子,黃師傅感慨良多:“這門手藝經歷了幾次起落,我們的店能存活下來很不容易。”
  據黃壽貴師傅介紹,民國時期,潮劇在雲霄興起。同時,雲霄眾多潮劇戲班的成立,也為戲具頭盔提供了廣闊的市場,頭盔店就在當時開張。
  黃壽貴說,他剛開始學藝的時候,正趕上一系列政治運動,那時做戲具頭盔是一件犯忌的大事,頭盔店白天不敢接活,只能熬夜趕工。他說:“我這手藝是通宵達旦、戰戰兢兢練出來的。”
  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雲霄戲具頭盔作坊再度復興。頭盔店也再次開張。不過好景不長,受機器製作頭盔的衝擊,傳統手工戲具頭盔店紛紛倒閉,許多師傅紛紛轉行。黃金定戲具頭盔店是唯一存活下來的,但幾個學徒都離開了。
  最擔心技藝失傳
  作為黃金定戲具頭盔店的傳人,黃壽貴最擔心的就是製作戲具頭盔的技藝失傳。“縣城只有我們這家店還在做頭盔,靠我和我愛人撐著。我不能讓這門製作技藝失傳了。”
  目前,除了雲霄縣外,鄰近的東山、漳浦、平和、詔安等縣的寺廟、劇團也找上門,要求定做戲具頭盔,還有來自廣東、東南亞潮劇團的訂單。黃壽貴無奈地說:“做一個頭盔需要好幾天的時間,一個頭盔也只能賣幾百元,平均一天的收入還不如本地木匠的收入。”
  黃壽貴一直在做兩個兒子的“思想工作”,希望他們能沉下心來學習製作戲具頭盔。但兩個兒子還是外出去打工了,一是沒有耐心天天坐在家裡一針一線地製作頭盔,另一個原因是手藝“賺不了錢”。黃壽貴說,“沒有足夠的耐心真的很難堅持。要是有年輕人想學,不怕苦,我願全部教給他。”
  “乾的時間長了,也會覺得枯燥,但是一放下還真挺惦記的,可能我天生就是乾這個的吧!”黃壽貴說,雖然製作戲具頭盔費時又不賺錢,但他從來沒有後悔過,就琢磨把這門技術再精益求精,讓更多的人知道老手藝的精妙之處。
  (原標題:黃壽貴:老手藝的守望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qwvsqpb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